台风,这个每年都会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的自然灾害,其名字的由来,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依据。那么,台风究竟是根据什么原因起名的呢?

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台风的命名规则。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,台风的命名由西北太平洋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,采用一个统一的命名表。这个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,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,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,循环使用。
那么,这些名字是如何产生的呢?一般来说,台风的名字具有以下特点:
1. 地域特色:台风的名字往往与该地区的历史、文化、地理环境等相关。例如,我国台湾地区的台风名字多与当地著名的山川、历史人物、神话传说有关,如“苏迪罗”、“莫兰蒂”等。
2. 生动形象:台风的名字通常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,便于人们记忆。如“山竹”、“飞燕”等,让人一听便知其凶猛、迅猛的特点。
3. 避免使用不吉利、敏感词汇:在台风命名过程中,各国和地区都会尽量避免使用不吉利、敏感的词汇,以示对受灾人民的尊重。
4. 具有国际通用性:台风的命名规则要求名字具有国际通用性,以便于全球范围内的气象工作者和公众都能理解和记忆。
具体到台风的命名过程,通常是这样的:
1. 提名:各国和地区在台风命名表中提出自己国家的10个名字,并提交给台风委员会。
2. 审查:台风委员会对各国和地区提交的名字进行审查,确保名字符合命名规则,不含有不吉利、敏感词汇。
3. 确定命名表:经过审查,台风委员会确定最终的命名表,并公布于众。
4. 轮流使用:各国和地区按照命名表中的顺序,轮流使用台风名字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某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灾害时,该台风的名字将被永久退役,不再用于命名新的台风。例如,2013年台风“海燕”在菲律宾造成了巨大损失,因此“海燕”这个名字被永久退役。
总之,台风的命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依据。这些名字既具有地域特色,又生动形象,便于人们记忆。同时,命名规则也体现了对受灾人民的尊重和关爱。在应对台风这一自然灾害的过程中,这些名字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语言,提醒着我们时刻关注气象变化,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