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祭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对屈原的纪念。

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。他因力主变法、反腐倡廉,反对秦国的侵略政策,但受到权贵排挤和陷害,被贬谪流放。屈原流放期间,仍关心国家命运,创作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。
公元前278年,楚国被秦国攻破,屈原悲愤交加,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传说屈原投江时,楚国人闻讯急忙划船去救,但由于屈原已经溺水,人们便在江中寻找他的遗体。由于鱼虾等水生动物可能会吃掉屈原的遗体,于是人们纷纷用粽叶、竹筒等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,投入江中,以此驱赶鱼虾,保护屈原的身体。
此后,每年五月初五,人们为了纪念屈原,便举行各种活动,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。祭祖活动则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以及对祖先的敬仰。
在端午节这一天,除了纪念屈原外,人们也会在家中祭拜祖先。这种祭祖活动通常包括摆上供品,如粽子、水果、酒食等,焚烧纸钱、香烛,跪拜祈祷,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。
因此,端午节祭祖的由来既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纪念,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和敬仰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