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星宿,又称为“二十八舍”,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用来划分天空中恒星位置的体系。它起源于西周时期,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对星空的一种划分方式。

按照传统的二十八星宿划分,天球被分为四个象限,每个象限七宿,分别是:
1. 东宫七宿(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)
2. 南宫七宿(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)
3. 西宫七宿(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)
4. 北宫七宿(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)
查法“申子辰”是指在黄道带(即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路线上)上的某些位置。这涉及到“黄经”的概念,即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可以用度数来表示。
以下是“申子辰”在二十八星宿中的查法:
- 申:指太阳到达黄经165°至180°时,此时对应的是西宫七宿中的“娄”宿。
- 子:指太阳到达黄经195°至210°时,此时对应的是北宫七宿中的“斗”宿。
- 辰:指太阳到达黄经225°至240°时,此时对应的是东宫七宿中的“角”宿。
以下是一个简化的二十八星宿查法表:
| 宫位 | 七宿 |
| ---- | ---------- |
| 东宫 | 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 |
| 南宫 | 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 |
| 西宫 | 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 |
| 北宫 | 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 |
要查具体的星宿,可以根据黄经值对应到上面的查法表上,找到对应的宿名。需要注意的是,古代的黄经值可能与现代黄经值有所不同,因此查阅时应参考具体的天文资料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