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通常在每年的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,即春分之后的第15天。踏青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,主要是指在清明时节外出游玩、赏花、踏青,享受春天的大好时光。

### 来历
1. **寒食节的影响**:清明节的踏青习俗与寒食节有关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,因为这一天禁止生火,人们只能吃冷食,所以被称为寒食节。后来,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流,踏青习俗也逐渐融入了清明节。
2. **春天农耕活动的体现**:春天是万物复苏、农耕生产的旺季,人们外出踏青也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### 传说
1. **寒食节的起源**:
- **晋文公的故事**:相传晋文公重耳逃亡时,被介子推割股肉救活。后来重耳回国即位,即晋文公。他对介子推的恩情念念不忘,但在位时却忘了介子推的提议。后来介子推因不满晋文公的疏忽而隐居山中。晋文公为了寻找介子推,放火烧山,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。晋文公后悔不已,于是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,吃冷食,以纪念介子推,这一天就形成了寒食节。
2. **清明节的传说**:
- **寒食与清明合流**:寒食节禁止生火,而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,万物复苏,人们为了在寒食后能够生火,往往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外出踏青,享受春光。
3. **其他传说**:
- **介子推与柳树**:传说介子推被烧死时,他手中抱的柳树得以存活,因此人们认为柳树有特殊的灵性,于是清明节踏青时,人们会折柳枝戴在头上或插在门上,以求平安。
踏青不仅是欣赏春天的美景,更是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,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