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夺妻之恨"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,具体可以追溯到《左传》中的记载。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赵衰和晋献公的儿子赵盾。

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:
晋献公有三个儿子,分别是太子申生、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。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夷吾继位,设计陷害太子申生。骊姬诬陷太子申生要谋害自己,晋献公大怒,将太子申生流放。申生在流放途中,因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,最终自杀。
太子申生的妻子是赵衰的女儿,名叫赵姬。在申生被流放后,赵姬被迫改嫁给晋献公的其他儿子,也就是公子重耳。这个改嫁的过程,在民间被描述为“夺妻”,因此产生了“夺妻之恨”这个成语。
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妻子被他人夺走而产生的极大怨恨和痛苦。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,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,用以表达主人公的悲愤情绪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