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夏至三庚"是中国传统的农事谚语,用于计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。这个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。

在干支纪年法中,天干有十个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,地支有十二个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。每天对应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,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日期标识。
“庚”是天干的第七位,而“夏至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。夏至三庚的意思是从夏至开始算起,数到第三个庚日,这一天通常被认为是入伏的开始。入伏是三伏天中的第一个阶段,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天气即将到来。
三伏天是农历中用来表示一年中最热时期的三个连续时间段,每个时间段大约持续10天左右,合起来大约40天。这个时期天气炎热,是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需要特别注意的时期。
因此,“夏至三庚”是提醒人们注意天气变化和采取相应措施的一个时间节点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