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踏青是中国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岁时风俗,起源于古代对祖先的祭祀活动。以下是清明踏青的由来和来历:

相传清明踏青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。当时,晋国大夫介子推因忠烈之事,被世人尊为忠臣。介子推在晋文公逃亡时曾割股肉为其充饥,后晋文公即位,介子推却隐居山林,不愿同朝为官。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诚,派人寻找,但介子推始终不愿露面。后来,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在绵山,便亲自前往请他出山。但晋文公上山后,介子推依然不肯相见。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,希望以此逼出介子推。然而,介子推和其母亲宁愿被烧死,也不愿出山。最终,介子推被大火烧死在绵山。
晋文公得知此事后,悲痛欲绝。为纪念介子推的忠诚,晋文公将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,并下令全国人民在这一天禁火、祭祀,以示哀悼。寒食节过后的一天即为清明节,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,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。
清明节期间,人们除了扫墓外,还有踏青的习俗。踏青,即春天外出游玩,欣赏大自然的美景,放松身心。这一习俗源于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踏青可以吸收大自然的精华,强身健体,同时也为祭祖活动增添了一份轻松愉快的氛围。
总之,清明踏青的由来与介子推的忠烈故事紧密相连,既是对忠臣的缅怀,也是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