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为龙舟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其起源于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。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一些传统说法:

1. **纪念屈原说**:端午节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,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,以此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楚怀王的不满。为了纪念屈原,当地人民纷纷划船前往江中寻找屈原的身体,并且投入粽子等食物以喂鱼,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。从此,端午节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2. **驱邪避疫说**:端午节在古代被认为是“五毒”开始活跃的时候,即蛇、蝎子、蜈蚣、壁虎和蟾蜍。人们认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,邪气较重,容易生病。因此,端午节有挂艾草、佩香囊、饮雄黄酒等习俗,以驱邪避疫。
3. **农事节气说**:端午节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,天气逐渐炎热,农作物生长旺盛,因此端午节还有农事节气的意义。
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:
- **吃粽子**: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,用竹叶或其他植物叶子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,形状多为三角锥形。
- **赛龙舟**: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源于纪念屈原寻找他的身体,后来演变成一项竞技运动。
- **挂艾草和菖蒲**:人们相信艾草和菖蒲有驱邪避疫的功效,所以在端午节前后会挂在家门口或佩戴在身上。
- **佩戴香囊**:香囊内有香草等香料,具有驱蚊避虫的作用。
- **饮雄黄酒**:雄黄酒被认为有驱邪的功效,但现代医学认为饮用雄黄酒可能对健康有害。
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,不仅在中国,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,如日本、韩国、越南等也有庆祝端午节的习俗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