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
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,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。起源于春秋时期,相传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的忠诚。
相传,晋文公重耳为了躲避敌国追杀,曾逃至介子推家中。在危难时刻,介子推割肉供其食用,后又背着重耳过五关斩六将,助其复国。后来,重耳成为国君,赏赐介子推土地和财物,但介子推拒绝接受,选择隐居山中。清明这天,重耳得知介子推的牺牲,深感悲痛,命人点火烧山寻找,结果介子推被火焚而死。重耳深感愧疚,于是将清明定为祭祖之日,以示对忠臣的缅怀。
清明期间,我国各地风俗各异。祭祖扫墓是主要活动之一,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献花、烧纸、献祭品,表达对先人的敬意。此外,踏青、放风筝、吃青团等习俗也非常流行。踏青即春天外出赏花游玩,放风筝则是希望驱除疾病、祈求吉祥。而青团则是用糯米、艾草等制成的食物,象征着生机与活力。
清明节,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,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,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