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龙舟节、重午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其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。

关于端午节的来历,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1. **纪念屈原说**:这是最广泛流传的说法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因忧国忧民、遭人陷害而被流放。后来,楚国被秦国所灭,屈原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。相传屈原投江后,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,便划船救他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喂鱼,希望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。因此,每年的五月初五便形成了端午节。
2. **纪念伍子胥说**:在浙江一带,有纪念伍子胥的传统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,他忠诚正直,后来因遭人诬陷,被迫自杀。相传伍子胥被葬于钱塘江边,后江水倒灌,伍子胥尸身漂浮于水面。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,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。
3. **避邪驱疫说**: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,天气渐热,疫病容易流行。因此,端午节这天人们通过挂艾草、佩香囊、饮雄黄酒等方式来驱邪避疫。
4. **龙的节日说**:在民间传说中,龙是祥瑞的象征,端午节又是龙升天的日子,因此,端午节也有“龙的节日”之称。
以上几种说法各有依据,但具体哪种起源更为准确,至今尚无定论。不过,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中国及世界各地华人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