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清明节的来历与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有关,那就是关于晋文公和他的忠臣介子推的传说。

相传,春秋时期,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晋献公的宠爱之臣骊姬的陷害,流亡在外长达十九年。在这期间,重耳身边有一名叫介子推的忠臣始终陪伴左右,给予了重耳无私的帮助和忠心耿耿的支持。
有一年,重耳在流亡过程中饿得无法站立,介子推看到主子饥渴交迫,毅然决定用自己的肉来救主。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给重耳吃。重耳恢复体力后,终于回国继位,成为了晋文公。
晋文公即位后,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大义,封他为上卿。然而,晋文公在位不久,便因一次宴会上的一次玩笑而将介子推推向了死亡的边缘。晋文公开玩笑说:“介子推,你割肉救主的时候,是割的是大腿肉,那我就赐你‘割股封赏’吧!”众人哄堂大笑,但介子推深知这是一种羞辱,因此他选择了离开晋国。
介子推离开晋国后,隐居山林,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。晋文公深感悔恨,派人去请介子推回来,但介子推坚决不回,最终在晋文公的强烈请求下,介子推答应了回来,但条件是晋文公必须亲自来山中迎接。
然而,晋文公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,而是派人去请介子推。当使者来到介子推隐居的山林时,发现介子推已经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。原来,介子推为了抗议晋文公背信弃义,选择了抱柳树自焚。
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已死,悔恨不已,亲自去介子推的葬地哭祭,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,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大义。从此,每年的清明节,人们都会祭奠介子推,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。
清明节的习俗也随之诞生,如扫墓、祭祖、踏青、插柳等,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纪念,也是人们对生命、自然、和谐的一种追求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