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因缘,又称为“十二有支”或“十二缘起”,是佛教中解释生命轮回和因果关系的核心概念。它详细阐述了从无明到老死的生命过程,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。以下是十二因缘的详细解释:

1. 无明(Avijja):无明指的是对真理的愚昧无知,包括对四圣谛、因果律、轮回等佛教教义的缺乏认识。
2. 行(Sankhara):行是指由无明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,包括善行、恶行和不动行。
3. 名色(Namarupa):名色指的是由行所引起的身体和心灵的形成,即个体的生命体。
4. 六入(Saddha-vijnana):六入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感官,它们是名色的一部分。
5. 触(Sparsa):触是指感官与外界接触,产生感觉。
6. 受(Vedana):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,包括苦、乐、不苦不乐三种感受。
7.爱(Trishna):爱是指对乐受的贪恋,对苦受的逃避。
8. 取(Upadana):取是指对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的执着,包括对物质和精神的执着。
9. 有(Bhava):有是指由取引起的生命存在,即生死轮回的开始。
10. 生(Jati):生是指生命的诞生,包括人类、动物、神、地狱等。
11. 老死(Jaramarana):老死是指生命的衰老和死亡。
12. 无明(Avijja):无明再次出现,导致新的轮回开始。
十二因缘揭示了生命轮回的连续性,即无明是轮回的根源,而老死是轮回的终点。佛教认为,通过修行,可以消除无明,从而打破轮回,达到涅槃的境界。在修行过程中,人们需要通过断除无明、行、爱、取等因缘,最终达到解脱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