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龙舟节、端阳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。其由来历史故事源远流长,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屈原的故事。

### 屈原的故事
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,据传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。屈原是楚国的贵族,曾任左徒、三闾大夫等职,主张改革,反对秦国侵略。后来,楚怀王听信谗言,屈原被贬谪流放。在流放期间,屈原仍然关心国家大事,忧国忧民。
公元前278年,楚国都城被秦国占领,屈原感到极度悲痛,于这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。传说屈原自尽后,当地百姓得知这一消息,纷纷划船追赶,试图将屈原救起。但因为江水湍急,未能及时找到屈原的身体。为了纪念屈原,当地百姓将船只划得更快,希望将屈原的身体带回岸边。后来,这一行为演变成了划龙舟的传统。
同时,为了防止鱼虾等水生动物啃食屈原的身体,当地百姓又投放了粽子、鸡蛋等食物入江,希望吸引鱼虾,以免伤害屈原的身体。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。
### 其他说法
除了屈原的故事,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其他一些说法,比如:
- **纪念伍子胥**: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,因忠言进谏而被吴王夫差赐死。相传伍子胥死后,其尸体被抛入钱塘江,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,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,并投放食物入江。
- **纪念孝女曹娥**: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,其父溺水身亡,曹娥在江边守候了十七年,最终溺死于江中。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的孝心,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。
无论是纪念屈原、伍子胥还是曹娥,端午节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