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大行星之所以被称为“八大行星”,是因为在历史上,人们根据肉眼观测到的天体,认为太阳系中有八个主要的天体围绕太阳运行。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(Ptolemy)的宇宙模型,他在公元2世纪提出了地心说,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,而其他天体(包括太阳、月亮、五大行星和恒星)都围绕地球运行。

这个模型在后来被哥白尼(Nicolaus Copernicus)在16世纪提出的日心说所取代,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,行星围绕太阳运行。尽管日心说已经取代了地心说,但“八大行星”的名称仍然沿用下来。
至于为什么八大行星变成了七大行星,这主要是因为天文学的发展和对宇宙的进一步了解。在20世纪,随着天文学技术的进步,特别是望远镜的改进,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天体,其中一些天体的特征与行星不同。
1997年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对行星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定义,将行星定义为:
1. 必须围绕恒星运行。
2. 已经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。
3. 具有足够的质量,使其通过自身的引力成为近似球形。
根据这个新的定义,冥王星(Pluto)被重新分类为“矮行星”,因为它没有完全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,并且相对于其他行星来说,它的质量较小。因此,从那时起,太阳系中的行星数量从八个减少到了七个。
这个定义的更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,但它是基于天文学研究和科学共识的结果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
阅读全文